據媒體報道,《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在上映前,其總策劃金磊曾經喊出“破10億”的票房預期,但是從市場反饋來看,觀眾卻完全對這部電影不感冒。目前“好聲音”只獲得了100多萬的票房,令人大跌眼鏡,很多影院甚至都直接將該片撤下。
與《中國好聲音》曾經創(chuàng)下的種種輝煌相比,電影版好聲音遭遇票房滑鐵盧,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意料之中,其中緣由,與其市場定位、營銷策略等元素的缺失或者說錯位有著密切的關系,筆者略談一二。
先來介紹一下《中國好聲音》,好聲音源于荷蘭著名的電視節(jié)目《The Voice of Holland》,新穎的編排形式及其專注“好聲音”三個字的品牌核心賣點,再加上專業(yè)的導師團隊和追逐好聲音的純粹音樂夢想讓其著實在這兩年里大放異彩,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巔峰之夜收視率高達到5.23的成績,這一收視數據不僅穩(wěn)坐同時段收視率冠軍的寶座,也創(chuàng)下2012年目前為止的省級衛(wèi)視的內地收視記錄,2013年7月15日,央視發(fā)布的CSM46城收視數據顯示,《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第一集收視率最高點達到4.63,刷新了中國綜藝首播收視紀錄,總策劃金磊“破十億”的豪言壯志,應該是仗著《中國好聲音》擁有大量的忠實觀眾,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電視觀眾到電影觀眾的轉化率并沒有最初總策劃預想的好,在筆者看來,對市場和受眾的盲目認知和夸大自信導致了最終的慘敗,主觀地以為觀眾愛看好聲音就會買票看這些歌手去演戲,這才導致如此尷尬,在好聲音籌劃電影品牌衍生品的時候,其實就已注定《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難續(xù)輝煌,究其原因筆者從品牌營銷的角度得出以下幾點:
產品定位錯亂、失誤
中國好聲音最核心的賣點是好聲音,不是好演員、好姑娘,更不是好賣相、好椅子,因此,好聲音最初的市場定位,就決定了其品牌延伸的方向,好聲音是用耳朵聽的,而不是用眼睛看的,因此,好聲音的成功和好聲音電影的失敗,并沒讓人大感意外,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是好聲音,而不是某個學員歌手的賣相或者演技有多好,從李代沫到吳莫愁,從大山到萱萱,相信歌迷真正追捧的不是他們的長相,而是他們專業(yè)特色的歌聲,而眼前這部電影卻試圖轉移觀眾的興趣點,讓觀眾去看學員們并不擅長的東西,才導致觀眾不感冒,即使片中有演唱多首歌曲,但與專注好聲音的電視欄目相比,效果的確相差甚遠,從電影的角度,這部電影的主創(chuàng)好聲音學員與影視圈內的大導演、名演員相比,軟硬件上優(yōu)勢的缺乏十分明顯,硬碰硬的比拼,只會讓電影敗得更慘。
缺乏市場專注力,缺乏母品牌的品牌基因
《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這部電影的整體定位在青春勵志故事上,以平凡的視角講述“不平庸”的勵志故事,有著年輕的時尚風格、勵志動人的青春故事、動聽悅目的歌聲舞蹈與“合家歡”的快樂理念。電影出品方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說:“這個項目的概念是電視節(jié)目的電影版,是綜藝品牌衍生品或品牌立體化,但在筆者看來,其失敗的第二個原因不是因為品牌立體化錯了,而是因為沒有專注和延續(xù)中國好聲音的核心品牌競爭力,中國好聲音在中國之所以能超越所有綜藝選秀節(jié)目登上榜首,就是因為其專注好聲音,尋找有特色的聲音,塑造純粹而充滿夢想的音樂視聽盛宴,因此,筆者認為,真正適合的品牌立體化發(fā)展應該延續(xù)借力于好聲音三個字的定位,讓觀眾更進一步更高一層的體會好聲音的魅力,而不是放棄好聲音的核心定位,去打勵志牌,去打感情牌,去打偶像牌,丟掉了優(yōu)良的品牌基因,最終導致這部電影先天畸形,毫無核心賣點,拿自己的短板與其他專業(yè)大片的優(yōu)勢去比,勝算為零。
學員號召力缺乏,觀眾審美疲勞
連續(xù)兩季的《中國好聲音》節(jié)目,選出的眾多優(yōu)秀的學員各具特色,在節(jié)目播放時,觀眾的確是喜愛有加,但后續(xù)卻是乏力無比,無論是第一季的冠軍梁博,還是第二季的冠軍李琦,包括其他優(yōu)秀的學員,都沒有在后續(xù)的演藝事業(yè)中,延續(xù)傳奇,觀眾也很少能在各種場合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使其中幾個活躍的學員,也都很少專注研究音樂,更沒有拿得出手的響亮作品,多的只是過度娛樂化后的浮躁,當娛樂圈假唱浮躁風盛行的時候,中國好聲音因為專注尋找好聲音的專業(yè)性、權威性、純粹性而異軍突起,但選出的學員卻并沒有延續(xù)節(jié)目本身的專注精神,過度的娛樂化或者繼續(xù)沉寂,沒有突破選秀節(jié)目“偶爾火一人”的“宿命”,因此,好聲音學員的號召力和延續(xù)性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激增,反而可能讓觀眾產生毫無變化的審美疲勞,而這兩點也間接導致電影滑鐵盧的出現。
只有驚艷而沒有延續(xù)的品牌,不是好品牌,只有盲目擴張而沒有清晰方向的衍生品,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再好的品牌概念或商業(yè)模式,缺乏了質量過關的載體,都無法生存,就如同這部幾天才過百萬票房的電影一樣,只是依靠《中國好聲音》曾經的驚艷是無法贏得一切的,盲目自信群眾基礎而衍生電影版,不僅沒能贏得10億元滿堂紅,反而遭遇滑鐵盧,而這其中蘊含的品牌營銷失誤,不僅僅對影視業(yè)是個驚醒,對各類企業(yè)做品牌營銷也有很高的借鑒意義,最后我們得出結論:沒有清晰的營銷策略和適合的品牌定位,再火的欄目也會失去光彩,再大的企業(yè)也會轟然倒地。
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理事、《臨商》雜志社總編輯、媒體特約評論員、專欄作者,涉足評論領域以來,先后在南方周末、經濟參考報、法制日報等權威紙媒及新華網、人民網、荊楚網等全國知名網站發(fā)表文章兩百余篇,近二十萬余字,聯系電話>>: 18660980227,電子郵件>>: wqy814@126.com